探秘文昌会文十八行村古宅 最古老的房屋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在十八行村,这座房子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据介绍,这间三进的屋子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重建的第二进屋子以外,头进和尾进的屋子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
走进老屋,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地方都有着精美的木雕,工艺巧夺天工。今年68岁的林德存是当地有名的建房师傅,在他看来,几百年前能建造这么精美的房子实属不易。
会文镇十八行村村民林德存:“这种老房子一般是那这种柱子当支架,要横木当横架,目的是扩大这个客厅,现在要仿的话,都不容易做,要有一定的水平,现在的木工,要认认真真去学习才能做得成,真的很复杂。”
在走房中,我们发现,有些屋檐下挂着写有”九牧堂”三个字的匾额,据了解,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村民告诉我们: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这块祖宗传下来的堂号牌匾代表了家族的来历。
会文镇十八行村村民林业盛:“唐代有一个祖先叫做林披,它的孩子有九个孩子都当了刺史,后来九个孩子就以九牧堂为堂号,一直流传到现在,十八行的后人有很多人都挂九牧堂的牌匾,他就是为了纪念祖先。”
房屋格局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
属会文镇湖峰村委会的十八行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朴村落。这里所有房子都是多进式的老宅,因为总共有十八行,村子因此而得名。今天就带您走进十八行村,探索古宅的秘密。
会文十八行村位于会文镇湖峰村委会,总户数66户,人口233人,村域面积87.2公顷。2009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从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入手,全面推动我省农村建设”的要求,市政府确定十八行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2010年,这个村被国家住建局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十八行村,整个村子的老宅呈扇形展开,所有房子都是多进式的,短的有两进,最长七进,站在各家各户的正厅前门,由前端可见底端的房子,视线通透。因为总共有十八行这样的多进式老宅,村子因此得名。
村民告诉我们,其实,这十八行房屋是经过了几百年才形成的。
会文镇十八行村村民林业盛:“几百年前,我们林姓的祖先从福建的莆田搬来这里,后来子孙繁衍多了,就分这个土地给子孙们,自由建造房子,因为不愿意离的太远,所以就为这祖先的这行房子在周围按照祖先的建筑模式,建成了十八行这样的房子。”
记者见到,这座村子里都是平房,高度基本齐整,村里房子因太老旧,屋主在翻新建房时也会遵照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建设。据了解,这种建筑格局,其实代表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的意思。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明清石器海南少见
会文十八行村在清代出了不少官员,衣锦还乡当然要大兴土木,在会文十八行村至今还存有上马石、抱鼓石和石制水缸等物品,这些石器在海南极为少见。
走进会文十八行村,老屋、木雕、石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古老历史。在村内的一个小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石制品,这口水缸,器型高1米有余,下有底座,缸底周边浮雕为仰状莲花纹,腹外雕花枝纹饰,其形制之大,雕刻纹饰之精,在海南极少见;据了解,它的作用主要是盛水消火灾,另外一对抱鼓石,它上呈鼓形,鼓下为莲花座。鼓面直径约1米。鼓面雕刻乳钉。据了解,这抱鼓石,象征着主人家尊贵的身份。
会文镇十八行村村民林业盛:“这个抱鼓石是古代官府的重要标志,矗立在官府门口那对石头。”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上马石和据说是洗澡用的浴缸,这些石器历经风雨,虽然有些已经破旧,但是仍透露出的浓浓的历史味道。
古民居体现封建社会等级尊严
会文十八行村的古民居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尊严、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文化观念。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间古宅里,这间房屋第一进的明间用了25路瓦,次间用了14路瓦,明间檩下采用的是瓜形蜀柱,用材非常厚重,在海南很少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间屋子主人当年的身份与富足。据当地村民介绍,明间的大堂是男人的活动场所,而两边的次间则是晚辈和女人的住地,古代的宗法制度、男尊女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会文镇十八行村村民林业盛:“女人只能在客人或者主人不在的时候来这里(明堂),打扫卫生,平时有客人来,她只能在后门呆着,不能进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