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攻关桥,原名便民桥,也叫记耻桥。据记载,这座桥始建于宋代。关于这座桥,从名称的变化到形状的变化,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窥见文城人文环境与礼义廉耻。
从旧县治图上看,便民桥位于城南,与旧城南门“来薰门”遥遥相对。从传统习惯来看,来薰门的深刻含义是“薰风南至”。所谓薰风,即柔和的南风。《庄子·天下》篇曰:“薰然慈仁”,说的是善政,和顺,便民。在这里建便民桥,的确方便商旅,惠泽百姓。
当年的便民桥,正对着三合街,是旧县治的交通要道。可想而知,建起了这座桥,对终日往来于城南关帝庙、天妃庙、紫云庵和周边农村的芸芸众生,那是何等的方便。
据载,当年便民桥常毁于水患,屡毁屡修。旧志云:明正德年间(1506~1521),便民桥毁于洪水;清咸丰年间(1851~1861),洪水再次摧毁桥梁,乡贤林老兰出资重建。
林老兰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要出资重修便民桥呢?这是一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误伤他人,正视自我,悔过自新,敢于承担,流传很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文昌东路镇大丰村林老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林所秩是知名举人,在地方上颇有威望。得家学熏陶,林老兰知书识礼,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
一天上午,林老兰上街。走近闹市,忽听前面人声鼎沸,市民四散躲避。原来是一醉汉站在街道中心,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发酒疯。市民告诉林老兰,每逢这个醉汉撒野,常常路人被打,摊贩被踢,店铺关门,避之唯恐不远,无人敢近前规劝。
有人对林老兰说:这种场景,屡见不鲜,任其所为。正说着,只见醉汉一身酒气,满嘴胡语,口喷唾沫,向林老兰走来。本来,林老兰想劝告他,不料醉汉却趁其不备,一把揪住林老兰的衣襟,撒起野来。就在这时,林老兰挥动手中烟筒抵挡,醉汉居然动拳动脚,动起武来。林老兰一怒之下,以烟筒自卫还击,无意中击中头部,醉汉跌倒在地,动弹不得。当时,市民以为是醉汉装醉,不料扶至家中竟气绝身亡。
醉汉死了,家人告状,衙役拘押,县官审理。大堂之上,林老兰如实申诉。他说:“吾此物非杀人之物,其地非杀人之地,吾人非杀人之人。”围观市民作证,大家七嘴八舌,说当时手执烟筒,上前劝告,醉汉动武,林老兰自卫,是失手误伤,非故意杀人。况且,事由醉汉引起,并非林老兰责任。县官也知醉汉闹市撒野,扰乱治安,咎由自取。但是,人命关天,总得有个说法。林老兰说:“人不可以不知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误伤他人,愿赔礼道歉。”众人纷纷为林老兰鸣不平,县官顺水推舟,问林老兰“意欲何为?”回答说:“愿重建便民桥记耻。”县官询问醉汉家人,家人无言以对。
就这样,林老兰出资,重建便民桥。对此,承包重建桥梁的工匠很受感动,在栏杆的设计上别出心裁,特意雕刻睁大眼睛的“公仔头”,意在告诫行人睁眼看人情世态。
因此,便民桥也叫“记耻桥”,又叫“公仔桥”。后来,市区扩大,河道疏浚,桥梁扩建,于1982年改名为“攻关桥”。今天,这座桥梁仍在述说“便民桥记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