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昌,看文昌网!
www.hiwenchang.com

下南洋,为何文昌人最多?

微信搜索:文昌网

“下南洋”曾经是海南岛东部较为独特的人文现象。“下南洋”是海南人开拓全新的生活空间、介入世界经济文化大潮、最后回归故里回报家乡的一代琼侨经历的缩影,也是近现代海南乃至中国发展变迁的生动缩影,体现了一百年来海南人前赴后继下南洋、不断取得新业绩的奋斗精神,其海岛文化特征鲜明。

 

数据:文昌华侨华人有120万人

海南下南洋最多的三个市县分别是文昌、琼海和万宁。在三个市县中,下南洋最多的却是文昌。

为什么下南洋的文昌人最多?口说无凭,先用数据来对比。

近年来,权威部门有这样的数据统计:

文昌籍华侨华人众多,约120万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泰国(约50万)、马来西亚(约35万)、新加坡(约11万)、越南(约15万)等东南亚国家。文昌市境内归侨、侨眷约38万人(文昌人口约57万,可以说华侨人数比文昌居民还多出一倍),在文昌,没有海外关系的人很少。文昌在海南享誉着“华侨之乡”的美称,也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

祖籍琼海的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有55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与地区。其中,约有百分之九十分布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

万宁市共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30多万人,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近20万人,侨务资源非常丰富。

三个市县有数据对比:120万,55万,30万。琼海的55万和万宁的30万是包含了港澳同胞。文昌的120万单纯指的是华侨,可见其华侨在海南的数据之最。

4个原因促使众多文昌人下南洋

在海南,为什么文昌下南洋的人最多?至少有以下缘由:

其一,文昌人多地少。文昌作协主席符忠群说,文昌人均土地少,好些田地沙土多,淡水水源缺少,解放前文昌没有良好的灌溉体系,文昌的田地沙土较多,就是有田地也往往因灌溉问题而缺水,百姓能保证正常的生活饮水就知足。

又有强台风长年袭击,农作物产量不高,农耕基本上靠天吃饭,乡亲们日子过得艰难,需要想办法寻找生路和出路。清朝政府在海南的“海禁”天高皇帝远,为了寻找生活出路、很多青壮年在清澜港清澜码头登上帆船,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东南亚等国家打工谋生,然后寄钱回来养家糊口,这样的行为称为去番或者下南洋,家乡叫“番客村”的村庄比比皆是。后来文昌去国外打工谋生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外国生活华侨人口比本地人口多,因此文昌市被称为华侨之乡。

文昌籍作家谭显波出版过长篇小说《蕃客村的女人》,生动具体地记述蕃客村女人的苦与痛,写下为蕃客独守空房、看家护院的女人所演绎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催人泪下的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海南的土地哪里贫瘠哪里肥沃很难一概而论,只是某地种某植物是否最适合,比如琼海适合种胡椒、槟榔和橡胶,定安很适合种花生,东方市宜于种黄花梨,文昌的东郊椰林可以上邮票的,说明文昌种椰子树最妥。

文昌东阁镇大架村村委会主任林明奇告诉笔者,有家公司想寻找最适合种香米水稻的田地,在全海南岛到处找,多个市县的土地都有缺憾,最后在文昌的东阁找到了。事实上,文昌的有些土地硒元素含量高,没有任何污染,能生产高端水稻,还可以大面积种植,但这种水稻种植时需要不少有机肥,好处是稻谷价格高,一收获还能全部被包销。现今来看文昌,符忠群先生认为,文昌尽管人多地少,发展高效农业还是值得探索的新路子。

其二,生活动荡。1926年至1930年,由于当时福建、广东两省施政混乱,内战蔓延,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许多年轻的海南人便逃奔南洋各地,寻找新的生活。

其三,当时广州、琼山、雷州等港口都有外国船舶通商。船多来自大食和三佛齐(今阿拉伯和印尼),居住在岛东的文昌人利用航线的便利,随船到南洋谋生,成为最早的“住番”,其后裔就成为了当地的“土生唐人”。

其四,文昌有相对风平浪静的铺前港和清澜港,为人员来往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多数文昌人从铺前、清澜两港出发,奔向东南亚各地。文昌人多从清澜、铺前乘三桅帆船于冬至前后启程,趁北风之势,随波漂流一个月左右,抵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76至1898年的23年间,通过港口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就达24.47万人之多,平均每年1万有余,最多年份可达2万多人,其中文昌人占半数以上,几乎是青年劳动力。(来源:南国都市报)

赞(4)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昌网 » 下南洋,为何文昌人最多?

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打赏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