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诗人海子在写梭罗时曾如此说道。
在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也有这样一个人,排球于他,亦如“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
他是许多东阁人心目中的“球王”。人们喜欢叫他“哥二”(文昌话把二哥叫“哥二”)。
翩翩少年郎
文昌,排球之乡。早在清末民初,排球便传入文昌。从此,这棵种子便深深根植于这片23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
文昌人对排球的热爱,几乎达到难以解释的地步———世界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每个村落、每个机关大院都有排球场的地区了。文昌人仿佛天生就会“玩”排球,百年传统中,文昌人赋予排球的众多动作、玩法和传统,使排球成为一种极具美感的形式。
每一棵椰子树,都见证过排球英雄的诞生。
从东阁镇墟,朝文城方向走约1公里,再往左边路口走1.5公里,便到了红旗村委会。这里古树葱茏,椰风绵绵。
1976年,哥二就出生在这里。哥二,本名林师乐,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得名。其实哥二青少年时有个很好听的小名———普遍话中没有对应的词,勉强可以说成“旺仔”。因为长相乖巧、个性机灵,大人们用它来表示对哥二的由衷喜爱。
1980年代堪称文昌史上群众排球热情最高的年代。这一时期,时代由动荡回归安定,家庭联产承包制解放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人们开始吃得饱饭;摩托、进城对于当时的人们还是个新鲜的词汇。劳作后,在家门口打场排球,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当时,在红旗村的入口,人们辟开一块空地,用脚在泥土上划出界线,插上两根木杆,再绑上球网,球场便形成了。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大人们便光着膀子光着脚在这里打球,不打的也来围观。这是一天中红旗村最热闹的时候。
年幼的哥二,经常捧着一碗饭出现在球场边,在夕照中流连忘返。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哥二开始人生第一次打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哥二回忆,当时村里经济条件还很落后,小孩们打的球大都是捡来的。“大人们打的球被树丛刺破后,我们就捡过来,像补单车轮胎一样补上。如果谁有一双球鞋,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简朴的生活往往是最快乐的。这时的哥二,仿佛一只刚出巢的小鸟。放学回家,匆匆煮完饭,就马上约小伙伴打球,有时则自己找一根横伸的树枝当成球网,练习扣球。
“这个家伙,还把奶奶在厨房前晾衣服的绳子当成球网”,同村人刘庆农说,“他奶奶在里面煮菜,他在外面咣当咣当玩。”
“不能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天分之差的,这种感觉,你从哥二小时候就能看出来。”刘庆农介绍,哥二打球十分善于动脑,走路的时候,都会认真琢磨怎么避开拦网、找到空当,学会用机智的观察、快速的出手、刁钻的线路取胜。很快,许多小伙伴就渐渐顶不住了,有时候需要他一个人“挑”几个人。
少年时代的哥二,动如脱兔,身轻如燕,在排球场如鱼得水。刘庆农说:“看到他打球的身姿时我就知道,这小孩将来不得了。”
新星冉冉升
许多人回忆,1990年代是文昌民间排球交流最为兴盛的年代。这一时期,排球的群众基础依然牢固,摩托车就能方便地把他们送到另一个乡镇的球场。到不同的乡镇,打排球宽,交排球友,成为许多青年乐此不疲的选择。哥二后来的扬名,得益于这一背景。
哥二开始显露头角是在一次中学生排球赛上。1990年代初,哥二以主攻的身份率领东阁镇侠夫中学获得全县中学生排球比赛冠军,这也是侠夫中学史上唯一一次夺冠。据传,当时文昌中学男排教练有意把哥二收为排球特长生,但终因身高不够而放弃。
随后,名声渐响的哥二开启了四处征战的排球生活。据他回忆,大约1993年的时候,同村比他大几岁、外号为“阿长”的人开始带他和同村的几个伙伴四处打球。不久,与他“绝配”的二传“黑光”也加了进来。
“我们跑遍了文昌的乡镇,打得最多的就是新桥、文教、龙楼这三个地方。有时候,一个月中有15天在跟文教那拨人打。”“黑光”说,因为他们打得好,有的老板就出钱组织他们到其它市县打比赛,最远去过白沙、昌江等地,但这是1990年代晚期以后的事了。
1990年代中晚期以前,文昌的民间排球比赛只注重高举高打,没有发掘“小、快、灵”战术配合的力量。脑子灵活的哥二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块得分的处女地。于是,他在民间率先打起了快攻、梯次(文昌民间叫“交叉”),让从未在实战中见过“快球”的对手防不胜防。全面的技术,加上高效的得分,让年青的哥二迅速成为球队的领袖。
哥二的才华很快就被时任东阁副镇长、主管文教的符树南发现。大约1995年的时候,不满20岁的哥二开始被后者召入以“东阁镇”为名义参赛的球队。在随后一次文昌乡镇排球大赛中,一开始作为替补的哥二,在球队大比分0比2、第三局8比15落后的危急情况下,登场打快攻连得8分,帮助球队完成大逆转。
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哥二闪耀红旗队
1998年,用哥二自己的话说,是其“出山”的年份。这一年,超高的弹跳、凌厉的扣杀以及聪明的头脑使哥二成为东阁令人闻风丧胆的排球“杀手”,
多数时候对手不得不约定不让其扣球。而频繁地出现于东阁排球的中心舞台———镇委大院排球场,也让其威震东阁球坛。
真正让哥二奠定东阁头号排球明星地位的,是小镇的9人排球大赛。此一比赛由东阁镇委组织,由各大队(村委会)组队参加。
比赛场景极其壮观。比赛于白天举行,还未开始,摩托车就不断从四面八方涌向镇委大院,观众将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播放比分的广播声、人群的掌声远远地传到大街上,整个小镇都被排球的气氛所激荡。
哥二以绝对核心的身份率领红旗队出战,在中间打梯次,是红旗最主要的得分点,也是对手重点看防对象。在“黑光”的配合下,哥二腾空如飞的弹跳、快如闪电的出手、明晰巧妙的线路、势若千钧的击球,让三四个人的拦网徒叹奈何,也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到决赛的时刻,群情沸腾至顶点,双方每得一分,掌声都如暴雨般发出。
“给旺仔!”“旺仔打硬要的!”红旗的群众高喊。“拦住旺仔这个点,他们就熄火了!”对方的支持者也高呼。
至今人们仍然记得,哥二得分后,每每有一位狂热的老球迷冲进场内,强行与他握手。可爱的一幕逗得全场欢笑。
从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红旗队在哥二的带领下基本垄断了冠军。也正是在这一比赛中,红旗队成为最具有个人色彩的传奇球队,哥二则完美地演绎了个人英雄的形象,成为东阁排球的一面旗帜。
排球寓于人身
“在文昌龙楼、文教、头苑一带,提起‘林师乐’,几乎没有人知道;说到‘东阁哥二’,热爱排球的人几乎无人不知。”老球迷刘庆文说。
的确,在当地人心目中,哥二是一个排球寓于人身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仅得益于得分获胜的能力,更得益于其身上体现的排球的美学价值、富有魅力的个性以及对民间排球的带动作用。
运动场上有条规律:最优美的姿势就是最合理的姿势,最合理的姿势就是最优美的姿势。哥二的传球,手型像一朵花样展开;起跳如拔地腾空,双臂展开如鸟展翅,轻盈而利落;手腕在扣球前有灵活的转动,闪闪发光。舒展、轻灵、敏捷,具有浑然天成的美感。
哥二的脸是张娃娃脸,乖巧中有英气,虽历久而不变。年轻时的发型是帅气的五五分头,眼睛笑起时弯成月亮,两个酒窝,皱纹是笑的水波。
哥二是场内场外的领袖。在场内,善于用气场和头脑组织和鞭策队友;在场外,则有一呼百应之魅力。活泼幽默的个性则让球场充满乐趣。
2000年,因为快攻打得出色,哥二曾经被万宁队召入队中,以不到1米70的个子参加省“力加杯”9人排球联赛。在哥二打快攻和梯次出名后,许多民间球队纷纷效仿,如今这一战术已成常态。
成年后,哥二曾辗转于海口、文城等地工作,每去一个单位,总能把排球的气氛给带动起来。在东阁时,则带领球队四处征战。如今已38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东阁的球坛上,而曾并肩作战的同龄人,已基本不再摸球。
“打球的人,要对球场、球网有感情;一进场,就要知道它漂不漂亮。”在哥二身上,排球已经成为一种生命情怀。在红旗村,哥二主持建立了一个新球场;而曾经由别人带“出山”的他,如今也积极带后辈“出山”。
“哥二啊,打给咱看看哩!”哥二现身球场的时候,许多老球迷都曾如此要求。
在文昌,民间排球高手不在少数。但像哥二这样,把技术上的全能、动作上的优美、头脑上的灵气、得分上的高效、气场上的强大、性格上的活泼、外形上的英气完美结合起来,仍属罕见。
哥二有排球,如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