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昌,看文昌网!
www.hiwenchang.com

文昌灰塑艺人,刀尖下的匠心之美

微信搜索:文昌网

灰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常用到的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装饰手艺。在海南的许多历史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灰塑技艺。

许达联,海南文昌东阁镇人,一位古稀之年的老手艺人。几十年来,他用手中的灰刀在墙面上尽情地展示着灰塑之美,也在时代的幕布下,“挥舞”出他对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的初心和渴望。

1966年,还在上中学的许达联因为母亲患病,家里又有弟弟妹妹需要养活,身为老大的他主动扛起了家中大梁。

当时,他舅舅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灰工’,许多人都慕名去拜师,所以他也决定跟着舅舅学灰塑,至少保证有一门手艺。

事实上,许达联的家族里不仅是舅舅林鸿鹤做灰塑,他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都是灰塑师父。

学习灰塑,要从“小景”开始,例如龙、草等小造型。造型虽小,但许达联一心向学,潜心钻研,进步很快。所以1970年,他就开始带队做工。

他的灰塑技艺真正开始大显身手,还要从一场台风说起。

1972年,一场大台风“袭击”了文昌,许达联家周边几个村子的民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人家都要开始修补甚至重建房屋。大家都开始找许达联这样的灰塑艺人来做房屋装饰。不仅工程量大,要做的装饰规模也大,所以这场工程不仅让他进一步打好了灰塑技艺的基础,也让自己跟着许多前辈“见了世面”。

自此之后,许达联便在灰塑道路上坚持下来,以团队形式开始在乡下做活。

早些年,许达联在乡亲们口中就已小有名气,因为他从“不抠料”“不抠工”。

灰塑技艺的“料”和“工”正是这项手艺的难点,也是其精髓所在。灰塑艺人在给墙面做装饰时,要将类似于石膏一样的雕塑“粘贴”在墙上。墙上装饰的分量重了,就极易导致雕塑从墙上脱落。

这些年来经过反复的调比和配方的改良,许达联团队配出的料粘性强,即便是在外层做繁复雕饰,也足以支撑。

从里层到中层再到外层,如何一层层上料也极为考究,每做好一层,都要为外面的这一层留出位置。

许达联认为做灰塑,心一定要“忍”。“忍”,是一种静下心来的坚韧与耐心。做累了,宁肯休息,也不要强撑着、凑合着做。因为自己“感冒”了,做出来的作品也会“感冒”。在这位老手艺人看来,灰塑工人手下的作品是有“生命”的,饱含着创作者的心血。

慢工出细活,这些年来,许达联和工友们做过的装饰工程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为他赢来好口碑。

最近,许达联和他的团队在海口做骑楼老街的项目。对于这个项目,许达联倾注了很多心血。

“我是有些私心的。”这位老艺人诚恳地说道。一直以来,灰塑技艺的主要市场都是在乡下,祖宅、祠堂、民居等建筑都在运用灰塑装饰。1972年的那场台风后,许达联接手的人生中第一个大项目就是为当时的文昌孔庙做灰塑。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市场对于灰塑的需求也在变少。

怎么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灰塑,进而传承保护好这门手艺?

当项目负责人找到许达联时,他眼前一亮:“让我们的灰塑通过这些迎合现代市场、年轻群体的项目,走出乡野,走进城市,出现在像骑楼老街这样的地方,让更多游客看到灰塑装饰的美。”

所以,对于这个项目,许达联和团队格外用心,他们按照要求,同时也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绘制了许多精细的设计图,小细节也反复推敲,一笔一画间都流露着热爱与期盼。

在施工现场,一眼望去,灰塑装饰成为这栋3层民宿的主要装饰。

房檐屋角,许达联设计的“卷草”造型别致,每个卷草中都藏了一只美好寓意的“兽”。在一幅命名为“子孙满堂”的灰塑装饰画中,松鼠栩栩如生,围绕着果实和枝蔓“跳跃”“攀爬”,呼应着老宅子的雕花窗,尽显历史韵味。

传统技艺总是在时光荏苒中凝聚匠心巧思,时间积淀下的人文瑰宝在今时今日依旧反映着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海南日报)

赞(7)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昌网 » 文昌灰塑艺人,刀尖下的匠心之美

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打赏哦~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