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栈道依林傍水,绵延逶迤,兴盛时游客云集;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兴盛时,沿海一带红树林陆缘区域鱼虾塘一口连着一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火了旅游,兴了养殖,付出的却是沉重的生态代价!
2018年,一场退塘还林还湿攻坚战拉开帷幕。保护生态、还绿还湿于民。如今,三年过去,退塘还林还湿成效如何?请随我们一起走进海南文昌清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走进远近闻名的八门湾红树林一探究竟——
站在头苑分站院内的瞭望塔上,文昌八门湾的风景尽收眼底:日光之下,海陆交汇地带,茂密的红树林犹如一幅浓绿的油画铺展开来;林中,不时有成群的海鸟飞起又落下,潜入林中的飞鸟霎时又不见了踪影;密林陆缘地带,在海风与阳光的轻抚中,一株株新植的红树苗展露出无限生机,正在曾经的一处处鱼虾塘旧地上茁壮成长……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
红树林有“海岸卫士”之称。它致密、幽静,稳稳扎根于滩涂之上,成为一道密实的天然屏障,是万里海疆的第一道防护林,净化环境、防风消浪、护堤固滩、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见证着海陆变迁的全部过程。
八门湾红树林,位于海南文昌市文昌河、文教河和横山河等八条大小河流入清澜港北侧的汇合处,是海南省两处著名的红树林景观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有“海上森林公园”的美称,隶属于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清澜红树自然保护区1981年9月设立。1990-1991年划界确权,1992年9月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3719亩,其中核心区13261亩、缓冲区14499亩、实验区15959亩。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21667亩,属于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由八门湾片区、会文片区、铺前片区等三大区域组成,分布呈带状,涉及文城(包括头苑、清澜)、东阁、文教、东郊、龙楼、会文、铺前等7个镇及海垦罗豆农场。
这里,我们不得不转一个大弯,赘述一段令人痛心但又似乎不可避免的历史——
我国曾经是红树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历史上,由于过度利用、海洋污染、权责不清等原因,造成了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围海造田”,大片的红树林被开辟成水田,由于近海水田盐度过大,水稻不能正常生长,最后宣告失败;80-90年代“围塘养殖”,水田又改作鱼虾塘搞养殖……一次又一次获取短期利益的盲目冲动,带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生态灾难。
尤其是90年代,高位池的兴起,红树林陆缘区域,集约化鱼虾养殖更是一场深重的毁坏。高浓度的养殖污水直接排入红树林海域,严重污染海湾内海,不但使红树林渔业资源受到伤害减产,也危及红树林林相正常生长,使其生态系统退化、碎片化。同时,有些高位池咸水渗透至地下,造成地下水盐碱化、土壤盐碱化,井水不能饮用,附近农田失收。
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几十年近乎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海南沿海1万多公顷红树林,面积几乎减少一半,林相呈次生状态,残林比重增加,群落由复杂到简单、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进,红树林防护功能下降、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
受环境氛围影响,跟风攫取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自然,八门湾红树林也不能独善其身。
2017年的调查显示,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历史遗留的鱼虾塘及养殖场达4159.2亩,而且多为90年代开挖建造。据当地人回忆,鼎盛时期,八门湾湾区的高位池鱼虾塘一口接着一口,连片集中的“壮观”情状令人叹为观止。
“围海造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填饱肚子;“围塘养殖”,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让农民的腰包尽快鼓起来……没错!历史的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而任由评说,只能是后来人们的事情。
杀鸡取卵也罢,饮鸠止渴也罢。一切的一切,既有我们认识不足的缘由,也是因为我们实在太穷,我们太需要发展、太需要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快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攫取还在继续,我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发展和保护似乎陷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怪圈,成了一个无解的死扣——要短期效益,还是要可持续发展?